翘嘴鱼为什么没人养殖

「空楼花吹雪」更新于 · 2024-07-07 14:36:39

为什么带鱼不能人工养殖?

带鱼捕捞,即使经历了许多波动,但至今仍有相当高的产量,于是人类也就没太大必要去研究养殖。加之带鱼习性凶猛、栖息水域较深,相关基础研究仍待深入。

要搞清楚带鱼养殖的问题,首先得摸清楚带鱼的分类。名字里面有“带鱼”两个字的东西,真不一定是你吃的那个带鱼。例如,天上飞的有带鱼狗,水里游的有热带鱼,还有些能说话的也被人称为“带鱼”,它们和油炸的那个带鱼都没关系。

即使是那些银光闪闪、又薄又长的名字里有“带鱼”两个字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带鱼。最好的例子是这两年很火的皇带鱼(Regalecus)。这种鱼类和吃的带鱼看起来很像,只是大了很多,最长的记录有11米。但这种大型鱼类属于月鱼目,和真正的带鱼关系特别远,它们之间只是外形相似。

咱们吃的带鱼,隶属于鲈形目带鱼科。这个科可不小。仅在中国沿海,至少就分布有窄颅带鱼属(Tentoriceps)、沙带鱼属(Lepturacanthus)、小带鱼属(Eupleurogrammus)和带鱼属(Trichiurus)等。但走上中国人餐桌的,绝大多数是带鱼属的带鱼(T. haumela),渔民捕捞这种鱼类的历史非常长,但科学家搞清其身份的道路却非常曲折。此前,科学家们认为,中国沿海的带鱼都是同一个物种。但是,各个区域内的带鱼,又存在一些看起来明显不同的各体。它们只是偶然出现的变异个体,还是带鱼生命的不同阶段,或是带鱼的亚种,各种观点争论不休。

鱼类学前辈王可玲先生自1976起,开始对中国带鱼属的分类开展深入研究。当时,他们能用的生物化学分类工具主要是同工酶电泳,以现在的眼光看十分落伍。因此王可玲先生通过解剖、观察大量标本,极富想象力地找到了额骨特征的差异,加上生物化学上的证据,将中国的带鱼属分成了带鱼(T. haumela)、短带鱼(T. brevis)和南海带鱼(T. nanhaiensis)三个种。

带鱼属的额骨特征差异,其实十分细微。简单说来,把鱼头煮烂,左右额骨可以分离则说明骨化程度低,是带鱼;而左右额骨愈合不可分离说明骨化程度高,是南海带鱼。这样细微的差别,没有大量细致工作和出色的观察力是难以把握到的。在我国鱼类研究界,王可玲先生区分带鱼和南海带鱼的工作被视作传奇。

既然不能养殖,那市场上的带鱼都从哪儿来?捞的呗。

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并称为中国四大渔业,它们曾经资源丰富,适于捕捞开发,是我国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又被称作“四大家产”。自上世纪末以来,“四大家产”都经历了严重的过度捕捞,小黄鱼和墨鱼资源衰退,大黄鱼资源已近枯竭。但带鱼不一样,至今产量都很高。《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东海区(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及上海“三省一市”)产量为69.96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农业发展状况》,2011年全中国的羊肉产量,也就393万吨。

但问题是,产量大,不代表资源构成健康,也不代表资源量充足。在历史上,带鱼产量曾出现过非常明显的波动,1980年代一度持续低迷,但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突然出现持续上升。这是个好事么?

渔业产量,实际上是指人类从海洋中捕获的量。产量的波动并不一定反应的是资源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引进,生产限制逐渐放松,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中国渔民的捕捞能力越来越强,私营渔业异军突起,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于是,增产就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但这样的增产,却有着重大的隐忧。渔业研究人员发现,捞上来的带鱼越来越小,低龄组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他们还发现达到性成熟的带鱼体格越来越小,年龄越来越低。这意味着带鱼的种群对过高的捕捞压力做出了适应性的反应!这些年的增产是对补充群体和更远水域的带鱼进行高强度捕捞所致,这种态势是不可持续的。

带鱼为啥还没有养殖?

简单说来,就是没必要。

带鱼捕捞,即使经历了许多波动,但至今仍有相当高的产量,于是人类也就没太大必要去研究养殖。加之带鱼习性凶猛、栖息水域较深,相关基础研究仍待深入。综合这些原因,美味可口的带鱼完全依赖海洋渔业,并无带鱼养殖产业支撑。

整个带鱼产业,都是海洋的馈赠。只要我们不毁掉这份大礼,也就不必像发展大黄鱼养殖那样,投入大量资源,研究带鱼的养殖。为了不让养殖带鱼的时代来临,需要的不只是渔民、渔业研究者和渔业管理者共同的努力,更需所有人的支持和认同。

翘嘴鱼怎么养殖?

翘嘴鱼学名翘嘴红鲌,饲养技巧如下:

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池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面积一般2-15亩左右为好,水深1-2米,池埂高出洪水位0.5米以上。

2.清塘消毒

在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进行池塘清塘消毒,用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进行全池泼洒,每亩水深10-20厘米用量75-100公斤,主要杀灭潜在病原体和其它敌害生物。待药性消失后,注入50厘米以上的河水后就可放养鱼种。

苗种放养要求:亩产200-400公斤,亩放一龄鱼种800-1000尾,鱼种规格在5厘米以上,最好是10-20厘米;亩放规格在500克以下的二龄鱼种400-500尾,大小规格基本一致。适应搭养花鲢,亩放50尾。

3.环境良好

池塘主养翘嘴红鲌,面积以2000~5300平方米、池深2~2.5米为宜,要求池底平坦、淤呢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并安设增氧机。为便于鱼集群摄食,池内应设食台1~2个,每个面积30平方米左右,用夏花网布圈成,置于水下20厘米。为营造适宜生态条件,池塘须提前1个月排干池水并清淤、固坡、曝晒,在鱼种放养前15天每亩用生石灰125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放养前7天注入新水,每亩施放发酵的有机肥150~200公斤培育饵料生物。

翘嘴红鲌实用养殖技术

4.合理放鱼

鱼种规格宜大,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规格整齐,在3月上旬前选择晴天放养。一般每亩放体长15厘米左右的翘嘴红鲌冬片鱼种800尾左右,同时搭配混养每公斤4~10尾的鳙鱼20~30尾、每公斤20~30尾的异育银鲫50~80尾。

翘嘴红鲌

5.正确投饲

饲料可根据当地情况投喂冰鲜鱼或鲜鱼,也可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冰鲜鱼或鲜鱼,一般在鱼种放养后1个月内,将冰鲜鱼制成鱼糜,日投3~4次,1个月后改投切碎的冰鲜鱼块,日投2次。鱼糜日投喂量为池塘翘嘴红鲌体重的8%~10%,鱼块为5%~8%。投喂配合饲料,宜选择鲌鱼专用料或供肉食性鱼类食用的全价膨化颗粒料,一般要求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38%~42%、粒径2~4毫米。

池塘精养翘嘴红鲌

6.驯食方法

先投喂一段时间冰鲜鱼糜,然后逐渐在鱼糜中添加颗粒料,并减少鱼糜量,直至完全投喂配合颗粒饲料。一般经1周左右时间可驯食成功。

转食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视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鱼摄食情况等合理进行调整。一般3月中下旬至4月,日投喂量为鲌鱼体重的1.5%~2%;5~10月,日投喂量逐渐增加到鲌鱼体重的3%~5%。冬季和春初可选择晴好天气投喂,投喂量为鲌鱼体重的0.5%~1%。投饲要坚持“四定”方法,并采取“慢一快一慢”的方式投喂。高温期为提高鱼的摄食量,投喂时间在上午7时30分和下午5时30分为好。

翘嘴红鲌

7.科学管理

根据季节不同控制池水深度,一般春季池水深在1.2米左右。进入高温季节,水位逐步加深到1.5米以上。冬季保持水深2米左右以确保鲌鱼安全越冬。经常注换新水,注水宜缓缓加入,防止鲌鱼跳跃损伤。一般春秋季每隔10天左右注水1次,每次注水15厘米左右。盛夏和秋初每周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量的20%~30%。为确保水质肥而不浊、清而有色,6~9月每隔2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1~2克对水全池泼洒1次。7~9月每天凌晨和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整个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30~40厘米,pH值7.2~8.5,溶氧量4毫克/升以上。

8.鱼病防治

翘嘴红鲌集约化养殖,往往易引发病害,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①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放养时用3%~4%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②保持水质清新,饲料优质、充足、适口。③每隔20天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1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1次,调节水质。④生物防治,如适量搭配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定期施用光合细菌等。⑤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并深埋,防止相互感染。

翘嘴红鲌易患细菌性烂鳃和原虫、锚头鳋病等。防治细菌性烂鳃病可从4月份开始,每隔半月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0.1克或溴氯海因0.2克对水全池泼洒消毒1次;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溴海因0.3克或溴氯海因0.45克对水全池泼洒,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烂鳃灵5克,拌匀投喂,每天2次,连喂3~5天。防治寄生虫病主要是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质管理工作,治疗为每20天服用驱虫药(按说明书操作)1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续3天。

相关技巧

带鱼可以人工养殖吗带鱼的生长习性是怎样的,为什么带鱼不能人工养殖?为什么带鱼不能人工养殖?...查看回答

野生鱼和养殖鱼的区别养殖鱼和野生鱼的区别野生鱼和养殖鱼的区别是什么,有哪些不同...查看回答

黑鱼养殖用什么药?黑鱼养殖死水鱼塘可以养殖吗...查看回答

桂鱼养殖密度多少合适?5亩水面能养殖多少桂鱼桂鱼养殖条件和成本是多少?...查看回答

石巴子鱼养殖技术?石巴子鱼养殖技术...查看回答

牛尾鱼养殖技术?江里的牛尾巴在池塘可以养殖吗...查看回答

面包虫的养殖经验?面包虫怎样养殖?面包虫如何养殖...查看回答

丁桂鱼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养殖?丁桂鱼养殖?...查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