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鱼是什么动物?

更新于:2024-11-22 13:26:34

文昌鱼是什么动物?

一、物种论述

是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过渡型,别称蛞蝓鱼,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头索纲、目、科、属动物的统称,已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未经许可私自捕捞、售卖野生都属违法行为。

二、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略似小鱼,无明显头部,两端尖细,体侧扁、半透明,脊索贯穿全身,前端有眼点,前庭周围有38~50条口须,背部有一条“背褶”,后端有尾鳍、肛前鳍,腹面有一对“腹褶”,皮肤薄、半透明,身体两侧交错排列着65个透明而明显的V字形肌节。

三、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浅海中,尤以北纬48至南纬40之间的沿海地区最常见,例如地中海、马来西亚、日本、北美洲海岸等地都有出产,我国厦门、南海北部湾、烟台、威海、青岛、昌黎、合浦等地均有分布。

四、种类划分

是头索动物亚门幸存物种,也是无脊椎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过渡物种,自1774年首次发现以来一直就受备受动物学界的重视,全世界共有9种,包括白氏、加州、开普斯、卡氏、佛州、瓦氏、维吉尼等。

五、生活习性

1、环境:是喜暖性动物,对底质要求严格,通常仅局限在有机质含量低的纯净粗砂和中砂中,白天半截身体躲在沙砾之中,在阳光下摇摇摆摆,晚间离开沙窝到水面活动。

2、食性: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浮游生物、硅藻、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摄食方式属于被动式,从摄食方式上看也说明了的低级性,在进化等级中要低于脊椎动物。

3、繁殖:是雌雄异体动物,生殖腺附生于围鳃腔两侧的内壁上,每年6~7月产卵,产卵多在傍晚进行,卵小且含卵黄少,雌性一生可以繁殖3次,尤以最后一次产卵最多。

文昌鱼是什么动物

文昌鱼属于脊索动物。文昌鱼,属于头索动物亚门鳃口科,没有脊椎骨,不属于鱼类。文昌鱼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但它是从低级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的动物,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

文昌鱼的摄食、排泄等机能都象无脊椎动物的形式,但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胚胎发生过程都有了脊椎动物的模样。 文昌鱼是适合在温暖海中的动物。它半截下身埋在沙中,仅以前端露出沙外,白天半截身体躲在沙砾之中,在阳光之下,摇摇摆摆,依赖水流带来浮游生物及硅藻、植物供它吃食,这种被动式的摄食方式,说明它的低级性,也就是说明它在进化中低于脊椎动物;到了晚间才是它活跃的时刻,这时它离开沙窝,如同离弦的羽箭弹射到水面活动,一旦遇到惊扰,又游回沙滩窝内。

文昌鱼游泳时以螺旋形方式前进。

文昌鱼为什么是珍贵的动物?

在我国的厦门、青岛以及地中海、马来西亚、日本、北美洲等地的附近海面,生活着一种珍贵稀有的文昌鱼。这种鱼是比鱼类低等的动物,它和一般鱼儿不同,没有头,也没有脊椎骨、鳞片和眼睛,身体前端的腹面有口,口周围生有几十条触须,体形呈纺锤形,略似小鱼,一般长约50~60毫米,身躯柔软侧扁,而且半透明。

文昌鱼没有胸鳍和腹鳍,只有背鳍、尾鳍和臀鳍。白天它躲在海底泥沙中,露出半个身子,摇摇摆摆,依靠水流带来的浮游生物作食饵,晚上出来活动。它垂直游泳,有时会像脱弓的羽箭射到水面上,它会用触须帮助摄取海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

文昌鱼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喜欢在较松的沙砾地生活,沙砂中最好混有少量的贝壳碎片、棘皮动物的碎骨片,以便于它的钻动和呼吸。它的生存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如海水要有一定的咸度,水温也要冷暖适当,水流不宜太急,风浪不能太大等。

由于对环境条件的这种苛刻要求,文昌鱼繁殖得很少,物种十分珍贵。但更重要的是,文昌鱼是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的一个重要过渡类型,是动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什么说文昌鱼是头索动物门?

其脊索纵贯全身并伸到身体最前端,文昌鱼具有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但无头

“文昌鱼”(一种海生动物)到底是不是鱼?

判断是否是鱼类可以先从动物分类学方面入手,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就清楚了。脊索动物门中分三个亚门,分别是1。尾索动物亚门,如海樽、海蛸2。头索动物亚门,如文昌鱼3。

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圆口纲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如盲鳗、七鳃鳗,但它们不是鱼。 鱼类分两个大纲:一是软骨鱼纲,如鲨鱼、中华鲟、蝠鲼、银鲛、鳐等等。

为什么说文昌鱼是头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文昌鱼由于其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发达,且终生存在,是典型的脊索动物,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类型。

文昌鱼属于什么动物

属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外形像小鱼,体侧扁,长约5厘米,半透明,头尾尖,体内有一条脊索,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生活在沿海泥沙中,吃浮游生物。文昌鱼说它是“鱼”,实际上并不是鱼。它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而更趋向于脊椎动物。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170.html?wtp=tt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