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钓鱼如何选择鱼钩鱼线和漂

更新于:2024-09-20 01:57:28

脱钩,是一件很平常,但是又可以控制的,说是平常,是因为鱼钩能不能刺中鱼,本身就是一件有概率的事,说是可控,是因为只要细节做到位,脱钩跑鱼的情况,是可以大幅降低的。

影响脱钩跑鱼的因素,包括钩、竿、线、饵、漂这五个环节,甚至钓鱼人本身的习惯,都会导致脱钩率大大增加。

既然说是可控,那么到底是这些环节中的哪些细节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脱钩跑鱼这种情况呢? 点击播放 GIF 0.0M

一、鱼钩的问题

既然是脱钩,那么最容易出问题的,必然是鱼钩的问题,鱼钩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是钩号问题,第二种是材质问题。

1、钩号过大或者偏小

鱼钩刺鱼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鱼吞食钩饵的时候,钩尖会刺穿鱼唇,但是,当鱼钩过大、过小,都会导致鱼钩的钩尖刺而不穿。

当然,到底多大的鱼钩才合适,其实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参照标准,水情不同,鱼情不同,都会让同样的钩号,有着不同的刺鱼效果。

这种情况,没有什么提前解决的办法,只能在实战前,多准备几付不同钩号的鱼钩,出现频繁脱钩迹象时,换一个钩号的鱼钩,如果脱钩现象改善,则基本上能确定是鱼钩的钩号问题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鱼钩的钩号对应钓多大的鱼,是没有固定标准的,用小号袖钩钓到大鱼,亦或者用大号的伊势尼频繁钓到鲫鱼,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2、钩尖磨损

鱼钩是工业化产品,使用久了,必然会被磨损,鱼钩也是如此,锐利的钩尖使用次数多了,钩尖就会变钝,钩尖变钝之后,自然刺鱼的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如果使用鱼钩不当,钩尖被拉歪、变形,也会导致刺鱼效果不佳。遇到了这两种情况,性价比最高的办法,就是更换新鱼钩就可以了。

二、鱼线的问题

鱼线的问题导致脱钩,常见的情况,也有两种,第一种,是鱼线的线号过粗或者过细导致的,第二种,则是子线的长度不合适导致的。

1、线号过粗或者过细

鱼线太粗,会影响吃口信号的传导,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浮漂出现信号时,其实鱼已经跑掉了,此时提竿,空竿多是必然的。

而鱼线太细,必然会较软,虽然适口性增加了,但是讯号传导上,也会因为鱼线过于柔韧,导致讯号损耗,尤其是调钓较钝时,鱼线越细,讯号损耗越明显 ,跑鱼脱钩自然不奇怪。

2、子线太长

子线的长短,在实战中,是很有讲究的,当然,不管怎么讲究,子线太长,有鱼吞钩,带动浮漂产生讯号时,如果跑鱼了,浮漂的讯号还是会有的,但是提竿必然是空竿。

这种情况主要是抛竿幅度不够导致的,如果频繁脱钩、空竿,不妨略抛满一些,中钩率马上就不一样了。

三、饵的问题

饵料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溶散的速度以及饵料的附钩性,第二个,是饵团的体积和鱼情不符。

1、饵料溶散太快、附钩性太差

这种情况多见于商品饵,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不管商品饵被调得多黏软,入水时间久了,都会溶散、雾化。

如果饵料的附钩性不佳,饵料溶散完了,鱼钩上空无一物,即便有吞钩迹象,吞咽的也比较浅,刺鱼的成功率,可想而知。

2、饵团过硬,体积过大

饵料太硬、饵团体积过大,对鱼来说,吞咽效果就比较差,事实上,也没有哪种鱼会彻底张开鱼唇吞食钩饵。

所以我们在开饵时,多要求饵料要黏软,而且体积不能太大,就是因为鱼在吞咽钩饵时,更便于吞咽。

四、鱼竿的问题

其实与其说是鱼竿的问题,不如说是操作上的问题,不管鱼竿过硬还是偏软,在提竿刺鱼的时候,力度和手法上,都是有讲究的。

使用硬竿时,提竿要用巧劲,会用手腕的力度,避免提竿太猛,鱼钩没有刺穿鱼唇就脱落,同时也不能因为提竿太猛,拉裂鱼唇。

使用软竿时,及时提竿刺鱼很重要,因为竿身软,提竿讯号传导到鱼钩时,已经有所延迟,除非是死口,否则鱼钩都被吐出来了,提竿的力度才刚传过来,。

所以,钓鱼用的鱼竿,软硬其实都能钓到鱼,关键是技巧和手法一定要匹配,否则,再贵的鱼竿,也不好使。

五、调漂的问题

调漂到底调成什么样才合适,其实这也没有个定论,所有的调漂思路,核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鱼钩刺鱼的同时,能将讯号快速精准的传导到浮漂,产生漂讯。

不管是调灵,还是调钝,其实目的都是一致的,只不过,鱼情不同,钓技不同,即便是同样的调钓,垂钓思路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调钓过灵,有经验的老鸟,就喜欢调灵抓口,主动出击,但是对新手来说,脱钩率高就是必然的。

再比如调钓过钝,很容易出现鱼都已经脱钩了,但是讯号才传导到浮漂上,此时提竿,必然是空钩居多。

但是,还是如前文所述,哪一种调钓更合适,只能说一人一个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以上内容,就是脱钩跑鱼的五大影响因素,其实全是细节、习惯、技术等主观因素导致的,所以才说,大多数脱钩,都是可控的。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