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鱥,又称欧洲丁鱥、丁桂鱼、丁贵鱼、须鱼岁,丁鱥为广温性的淡水、底栖鱼类,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特别是湖泊和河流下游,常见于以黏土和泥为基底、植物丰富的平静水域,少见于多石清澈的水域,而在快速流动的溪流里根本就不能发现其踪迹。丁鱥食性广,摄食较慢,易驯化,丁鱥为杂食性鱼类,多于夜间觅食,在国内并不多见,少有钓友将其作为对象鱼垂钓,多以养殖鱼出现。
中文学名 | 丁鱥 | 汉语拼音 | dng gu | |
---|---|---|---|---|
分布区域 | 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 | 食性 | 杂食性 | |
繁殖期 | 4月-9月 | 活动水层 | 水域底层 | |
适钓温度 | 20℃~28℃ | 别称 | 欧洲丁鱥、丁桂鱼、丁贵鱼、须鱼岁等 |
丁鱥体长可达70厘米,多数体型小,眼较小,橙红色。两性异形不明显,除了雌鱼比雄鱼腹部更为凸出。雄鱼腹鳍的外辐肋似乎也更粗壮扁平。
丁鱥体略高,栯圆形,侧扁。大体呈橄榄绿色,体背侧青黑,背较深,腹接近金 黄色,较圆无皮棱。体尾鳍不分叉,其他鳍则呈圆形,各鳍大部灰黑,虹彩金黄。
丁鱥口颇窄,口裂稍向上倾斜,口角处有1对短须,咽齿1行,齿面中央有一沟,齿端略呈沟状。咀两角有各一条小触须。体被小圆鳞,鳞细,排列紧密,深藏于厚皮下,使其如鳗鱼光滑。侧线完全,上部颜色较深,下部较浅。吻部有一对极短的唇须,背鳍短,鳍条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胸、腹鳍呈扇形,尾鳍平截或微凹。
丁鱥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特别是湖泊和河流下游,喜栖息于水草多的淤泥底质的静水处,对水中含氧量变化适应能力强,喜欢在水草中栖息、蔽阴、摄食和溶氧充足的鱼塘、山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生活。皮肤具有呼吸功能,耐寒能力较强,常夜间活动,冬季在北方能钻入泥底越冬,可将身体埋于泥中呈休眠状态。
丁鱥为广温性的淡水、底栖鱼类,常见于以黏土和泥为基底、植物丰富的平静水域,少见于多石清澈的水域,而在快速流动的溪流里根本就不能发现其踪迹。耐低溶解氧,能容忍含氧量低的水甚至是鲤鱼不能生存的水域。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长适温20℃~28℃最佳。pH值为7~10。
丁鱥的食性
丁鱥食性广,摄食较慢,易驯化。为杂食性鱼类,多于夜间觅食,以连根拔起的方法食用水底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 喜食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植物碎屑,以腐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幼虫为食,对豆饼、鱼粉、菜籽饼(粕)等人工饲料亦喜食。丁鱥和鲢鳙之间的食物竞争很激烈,和草鱼的矛盾较低。
浮游动物是1龄丁鱥的最重要食物种类,其中小型枝角类占主导地拉。体长5cm以上时,丁鱥主要摄食桡足类、轮虫、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水中软体动物等。随着体长的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在丁鱥食物中的比例会不断增加。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2龄丁鱥的主要食物,人工养殖可投喂各种配合饲料。而3龄丁鱥偏爱颗粒食物。
丁鱥广泛分布在欧洲各大内陆河流、湖泊,以捷克、匈牙利、西班牙居多,由于其适应性强,逐渐扩展到中亚和西北利亚。在中国只见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
大的丁鱥可于卵石坑或泥底、植物茂盛、水流缓慢的深水区发现。它们接受多种鱼饵,但进食速度缓慢,难以上钩。当用钓竿捕捉超过1公斤(2.2磅)重的鱼时,需要花不少气力与之搏斗。